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一座土楼观客家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6-03 *   浏览: 次

塔下村的小桥流水人家

楼长

张氏家庙外景

张氏家庙一角

客家华表石旗杆

建筑是思维的符号,它有时蕴涵着沉默的寓意,有时则像成语典故一样渗进时光深处。成功的建筑堪比一首诗、一幅画,或者一段音乐。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承载起的意义往往超乎世人所想,比如,为地域注入新活力;比如,为世人传承文化与记忆。

5月30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沿着先人的足迹再次来到“土楼王国”——福建南靖,我们试图从这些现有的建筑里探索土楼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瞻仰客家先人的风采。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 西与永定县毗邻,南与平和县接壤,坐落在两座青山夹峙的一条峡谷之中。峡谷中的山溪,宽不过30米,蜿蜒成“S”形,高空鸟瞰,很像太极图案,小村被游客们誉为“太极水乡”。山溪水清澈见底,可数游鱼。水面上,鸭戏鹅游,悠然成趣。溪流两岸,是一座座土楼、吊脚楼,家家户户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随风晃荡。清流之上,一座座小巧玲珑的石拱桥,把两岸人家连在一起。小桥——流水——土楼——人家,走进塔下村,这样一幅如风景画般优美的景象便出现在眼前。

闽南日报总编室主任庄培松告诉我们,塔下村是一个客家人的村落,全村姓张。明朝宣德元年(1426年),张姓入闽始祖张化孙派下九代孙小一郎的妻子华一娘,携次子张光绍,从永定县的马头背张屋坪来到塔下肇基。“塔下”是堪舆大师为华一娘择地建村时“踏下一步即是风水宝地”一语中“踏下”的谐音,该村并无塔。华一娘率子孙们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在峡谷两旁建屋垒房,拓荒种地,硬是在一片荒凉的土地上繁衍生息。随着家族人丁兴旺,其后代子孙们又陆续建起了一座座方圆土楼和吊脚楼。为了纪念华一娘老祖,后裔们就在“踏下一步”的地方建了一座“张氏家庙”,取名“德远堂”。

德远堂是座古朴典雅的“二进建筑”,屋脊上那栩栩如生的花鸟兽禽瓷片浮雕和祠内的木构浮雕,是民间艺人们留下的杰作。祠厅两边的红柱上,有一副清代太守张翱撰写的、取材于张姓历史名人和神仙的楹联,联曰:“得姓由轩辕,大儒一人,铭垂二篇,扶汉三杰,功高四相,敕封五虎,博物六史,貂冠七叶,犹是清河族派;扬名显奕祀,位列八仙,鼎甲九成,平兴十策,忍书百字,金鉴千秋,青钱万选,道灵亿尊,依然文献宗支。”德远堂前石坪上的石龙旗杆,共有23根,根根高度都在10米以上。石杆顶端,雕有象征文官的“朝天文笔”和象征武将的“卧地雄狮”,世代彰显着本村先贤们的无量功德,激励后人们继往开来,光宗耀祖。

塔下村的民居,不管是土楼还是砖木房,都取有吉祥如意或劝勉励志的楼房名和楹联,楼房名如:顺昌、永兴、裕德、勤和、睿源……楹联如:“勤与俭持家上策;和而忍处世良规。”“睿水遥山灵秀发祥教子诗书昌后世;源深流远澄清维美居身质朴迪前贤”等,体现了塔下人耕读传家,忠孝仁义的儒家思想。

岁岁元宵,族人凡是新婚者,都要置果品到德远堂拜祖宗、闹灯花,以期添丁进财。每年的春、秋、冬三季,村民们都要做“春福”、“秋福”、“冬福”,要请“大戏班”到德远堂前演上三五天社戏。

在客家人居住区,每年农闲季节,都有一次联村连日大集会、大联欢的传统综合性文化娱乐活动,称“集福”,三年一次的大集福称“做大福”。在南靖土楼“做大福”时,场面宏大。土楼人服饰不求华丽,只求朴素大方,整齐清洁。土楼居民的饮食,主食以大米为主,以地瓜、米粉、面条为辅,早饭吃粥,午晚多吃干饭。平时土楼人多有喝茶习惯,并已形成待客不可少的礼节。如今,土楼居民仍保留着清明节扫墓祭祖,端午节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菖蒲(避邪作用),中秋节吃月饼、赏月、吃柚子,九月九吃寿龟、唱山歌,“谢冬”蒸粿做糍祭奉土地公,冬至搓汤圆等习俗。“春秋”两祭时还备三牲,请社戏供祭,以示丰收。届时,每逢土楼居民抬着辇轿,扛着蜈蚣旗,在村里巡礼时,家家户户都备办清茶、佳果、菜肴、家禽等祭品敬奉,以示敬祖睦宗。它和祈求吉祥安康的大型“迎神”盛典活动,成为土楼人保留的民俗事项。

土楼居民崇尚伦理道德,忠君爱国,敬宗睦族,崇文重教,勤俭耕读,刻苦耐劳,平等相待,热情好客。土楼居民在礼俗文化、宗教文化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无不呈现土楼乡土气息。

从土楼的命名还可以感受到,土楼人异乎寻常地重视文化和教育。他们把崇尚传统道德、教育振家,看作与家庭血脉传承一样的重要。这里,绝大多数土楼的命名都很认真、很讲究,如“永盛楼”、“德昌楼”、“和兴楼”等,绝大多数的命名都由“兴”、“福”、“昌”、“和”、“盛”等字组合而成。在楼大门对联或者祖堂的木匾或者私塾门额上的词句或者题词中,都寄托着他们兴学利俊、读书振家、崇德兴族的殷切期望。

在德远堂前石坪上的石龙旗杆上刻有竖立的年代、学位、辈分、姓名、官衔。族人中凡得到秀才、举人、进士以上科举功名者,均立杆作为荣耀的象征。一支支旗杆成为塔下张氏族人笃重文明、教化传统和文化思想的象征,包含着不可替代的骄傲与尊严。

这种对传统道德、传承文化的崇尚和继承,是居住在土楼的家族维持长期稳定和追求发展的思想基础。这种信仰的存在,无论是对土地至深的信赖、图腾崇拜还是祖先神灵的敬拜,都让人们有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

走进土楼,方知土楼文化历史悠久。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众多居民群居在一座土楼里,自成一统。共同生活在土楼里的各家各户,均为同一姓氏,都是亲房叔伯,他们互帮互助,生活融洽,一家有喜,阖楼欢庆,热闹非凡。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可谓同休戚、共命运。在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馨和愉悦。土楼里辈分最高、有学识、处事公正的长者,就是楼长,人们无不尊重乐从。时至今日,土楼人仍延续着这种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地方文化的一种积淀。

土楼文化的守护者

他年过6旬,却痴迷于土楼文化;他世代务农,却亲自接待过几十位中外贵宾。他是地地道道的客家人。5月30日,我们在和贵楼前见到了这位土楼文化的守护者——和贵楼的楼长简良发。

听到我们是从河南开封来的,简良发紧紧握着我们的双手说:“河南,我知道的,我们的祖先都是从那里来的。客家话又叫做河洛话,我知道的。你们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

作为“楼长”的简良发,牢记“和为贵,来者就是客”的祖训,经常接待慕名而来的各方来客。为了提高自己的讲解水平,简良发不断收集与土楼有关的历史、建筑、文物等知识,每有新的收获,他便记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几年下来,他已分门别类地积累了数万字的资料。他平时除了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外,还特别虚心收集身边一切值得借鉴的知识,通过日复一日的加工整理,简良发使枯燥乏味的讲解词变得生动鲜活,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简良发还是当地有名的民歌王,每当他讲解到高兴时,一首客家山歌会伴随着他嘹亮的嗓音传遍山野。

简良发说,土楼是客家文化特有的代表性建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等待人们的挖掘和传播。他愿意一生致力于土楼文化的传播,做土楼文化的守护者。

生生不息客家魂

客家人,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群体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的过程中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也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精神的群体的代名词,客家人历经磨难,创造了客家人的光荣和辉煌。客家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就是客家文化中的进取精神。

客家人历经一千多年的辗转迁徙,将一个民系迁播于17个省、区和海外84个国家与地区,使之成为汉民族中一支人口多、分布广、影响大的一个民系。客家人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简朴正直、崇尚忠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他们以坚韧刚强、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敢于拼搏、团结奋进的精神而著称,而这也正是客家人千百年来迁徙发展并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千古悠悠中华情,生生不息客家魂。在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今天,客家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代表着一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依,它可以把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召唤到共同的文化旗帜下,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向心力。客家精神不应该仅仅是客家地区、客家人的价值认同,而应该成为我们社会的普遍追求,对客家精神的研究和传承,必将有利于弘扬华夏民族精神,增加海内外交流,激发爱国主义情怀。过去,客家人正是靠这种“崇正”精神创造了伟大的移民壮举,开创出光辉灿烂的美好道路。今天,客家人的这种“崇正”精神,将鼓舞客家后代继往开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或许这些精神,正是客家精神传承与扬弃的意义所在。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