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客家身中原心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6-03 *   浏览: 次

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具有1300年历史。漳州市下属二区九县,是一个客家杂居地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生活在漳州的客家人有45万人左右,占漳州总人口的1/10左右。其聚居区主要分布在闽粤边界的狭长地带。其中平和县九峰、南靖县的梅林、书洋等乡镇是纯客家乡镇,或客家人占绝大部分的乡镇,非常具有代表性。

旧时永定人出外谋生,以经商和做手艺为大宗。经商主要是做条丝烟生意和药材生意,做手艺主要是打铁、裁缝。出外路线一是顺汀江南下至潮州、汕头,二是翻越博平岭经南靖至漳州、厦门。而漳州以其路途较近,明清时商业较发达而成为外出谋生永定人的主要落脚点和聚居地。所以漳州城区客家人中永定人是一个最大的群体,旧时职业构成以烟商、药材店老板和伙计、铁匠、裁缝为主体,在漳州城区龙眼营(街名)设有永定会馆。会馆由前清时期在漳州的永定人集资捐建。会馆规模宏大,是客家人往来漳州的逗留之地,彰显了当时漳州已是一个闽西南政治经济重镇,也证明了永定人在漳州拥有较多的人口,具有重要政治经济地位。

5月28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了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漳州。它东濒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东北与泉州和厦门接壤,并一同被称为“闽南金三角”,南部与广东的汕头、潮州毗邻。受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影响,漳州也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台湾人口中有1/3祖籍都在漳州。现在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州寻根谒祖,其中客家人占了不少比例。在这座城市繁华的中心地带,至今仍保留着充满浓郁古韵的历史街区。其间的香港路、台湾路仍然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市井、古民居建筑群,是这座名城的精华所在。

香港路、台湾路历史街区位于唐宋漳州古城城市发展轴上。香港路古称双门顶、南市街,台湾路古称府口街、卫口街,在20世纪40年代分别改为现名。两条路分别是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相互垂直,形成一个丁字形的历史街区,地处古城的核心区域。它完整地保存了骑楼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闽南风格民居等3大类古民居建筑,以及一大批老字号商铺,具有闽南建筑的鲜明特色,蕴含丰厚的历史积淀、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所有这些,都是闽南建筑史、漳州发展史、闽台交流史和商业贸易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香港路始建于唐,是唐宋至明清时期漳州的城市中轴线。清末民国初期由于工商业发展,香港路南端的九龙江边形成了河运码头,香港路逐渐成为市区南部的主要商业街,同时也成为历史上漳州城内最繁华热闹的商业街。路两侧遍布着独具闽南特色的“竹竿厝”骑楼式建筑,全砖木结构,沿街店铺为“前店后坊式”建筑,招牌字号都雕刻在骑楼上方。在建筑风格上最具特色的是“骑楼”式建筑样式,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明代石牌坊:“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坊上遍布浮雕、镂雕的龙凤、花卉、鸟兽、人物等装饰,形象生动,巧夺天工。“三世宰贰坊”中的力士造像古拙中透秀气,严谨里露诙谐。

迎着晨光,报道组一行来到这条充满古色古香的街道。此时,很多商家尚未开始营业,我们得以窥视它的全貌。透过屋檐,我们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前这里繁华的景象。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李伯说,这两座石坊是明代的两位进士所立。“尚书探花坊”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所立。林士章是嘉靖年间探花,曾任南京礼部尚书、国史副总裁。“三世宰贰坊”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亲、祖父而立。蒋孟育是万历进士,在漳州结“玄云诗社”,与张燮、郑怀魁等漳州才子合称“七子”。

在路中间有一家店铺,店铺一侧被主人隔成了一条窄窄的“巷道”,供人进出。从这条“巷道”走进,眼前豁然开朗:三层的木结构楼房错落有致、雕花门楣极其精致。久经岁月风霜的木楼梯、木栏杆,不时从红瓦顶上掠过的鸽子……恍惚间,我们又回到了几百年前。

台湾路的中段是古时最繁华的地方,这里有1000多年的漳州府衙门府埕,连着铺满凹凸不平石板的始兴南路。府埕自唐宋以来,以汇聚蚵煎、手抓面、豆干面粉、锅边糊、春卷、卤面、豆花、土笋冻等漳州名点小吃而闻名遐迩。据传,这里在古代有讲古场、戏台,祖籍南靖的台湾抗日义民军领袖简大狮年轻时也曾经在此处演武献艺。台湾路的末端是古代漳州城的护城河。沿着护城河延伸是澎湖路。在抗日战争之前,就有许多不愿当亡国奴的台湾人、澎湖人来到护城河畔弹唱台湾歌仔戏。悠扬婉转的歌声飘荡过台湾路,声声充满依恋之情。

沿着台湾路新铺的石板路前行,东段是仿照英国“麦加顿”式建筑的骑楼店面,上楼下廊,富有“西欧风情”;中段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具有“南洋风格”;西段是闽南特色民居,呈现一派隋唐“活化石”建筑的“中原风韵”,让人难分南北中外。在这里,每一个招牌都有一段故事。老字号天益寿药店最引人注目。它创建于清末年间,至今已100多岁。药店创始人姓陈,漳浦赤湖人,少年时代来漳州市区谋生,在天宝堂药店做伙计。因经营有方,受到老板赏识成了乘龙快婿。后来在台湾路另立门面创办天益寿药店。陈老板去世后,4个儿子继承父业,生意越做越红火,先后投建崇成、崇进学校,并与人合建光明戏院。如今,天益寿药店创始人后裔已有200多人,散居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一带。

青石板路上,一个个老字号牌子总能让人浮想联翩。“商务印书馆代理处”,这大大的招牌使人窥见漳州早期文化事业发达的一斑。走在台湾路上,不时可看到一条条小巷,而每个小巷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故事。徐厝巷内7号的二进房屋是建于明代的徐氏家庙。据传徐氏祖先徐国海在唐初随归德将军陈政、鹰扬将军陈元光父子入闽,平定“蛮獠啸乱”之后,在南靖县雁塔村屯军垦荒,繁衍后代。近年来,不少台湾的徐氏后裔还到这徐厝巷寻根谒祖。我们信步走进这些小巷,别有一番天地,宛如进入农村宅地,龙眼树、榕树和各种姹紫嫣红的花草掩映着一幢幢闽南特色民居,令人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遍布在漳州市大大小小的庙宇。据对漳州11个市、县、区调查,10平方米以上庙宇共 2806座,可称为全国庙宇及神灵最多的地区。当地一位学者告诉我们,遍布在漳州大大小小的庙宇,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历史上,漳州移民非常多。历代迁入漳州多是衣冠大族,这些家族具有较高地位,其后裔非常重视家族传统与荣耀,伴随着每次移民带来的是自己原住地的信仰神及相应的祖宗崇拜。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庙宇文化。这其中,客家人的宗祠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代表了客家子孙后代对先人的尊重和缅怀。

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黄水生的母亲是来自永定的客家人,黄水生从小就会说客家话。对于客家人,他有着自己的认知。在他看来,他们这些生活在漳州的客家人,完完全全都是“客家身,中原心”。“在我理解的概念里面,客家人就是客走他乡的中原人,客家人骨子里流淌的是中原人的血液,和中原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血脉相承。”

福建省客家研究联席会会长林开钦有一首诗描述《客家何处来》:

唐宋中原徙,闽粤赣边区,

融合原住民,客家形成期。

祖根在华夏,汉族一民系,

先进汉文化,始终是主体。

播迁海内外,不忘祖籍地,

牢记根祖脉,中华增凝聚。

客家源流说,时有风浪起,

青山依旧在,主流不可移。

寻根溯源 客家妹子的寻踪情结

在漳州,一个客家妹子寻根溯源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们。她从小在漳州长大,不会说客家话。因为爷爷是早期从永定迁到漳州的客家人,她小时候和爷爷一起生活了8年,这8年在她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让她牢牢记住自己是客家人。然而由于时间的隔离和语言的障碍,这些现实使得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和老家人取得联系。

偶然的机会,她回到爷爷的老家,在当地的族谱上居然无法找到爷爷的名字。而据族里的老人说,因为联系长期中断,导致老家人不知道曾祖父这一支子孙的去向,所以无法记载。这让她非常难过,无论何时爷爷念念不忘的家乡,族谱上居然没有他的名字。于是,她开始想尽一切办法联系老家人。从永定到东山,从城市到乡村,终于通过东山的一个亲戚,辗转联系上了老家人。

2006年,举家三代十几口人在父亲的带领下回到爷爷的老家扫墓。回到爷爷的家乡,她激动地发现老家的房子居然还在,任岁月变迁,屋里的一切未曾改变半点模样。打开家门的一瞬间,她和父亲同时落泪。血脉相连,情深难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剪断的是客观的往来,无法阻挡的却是他们骨子深处浓浓的情感。

从老家扫墓回来,她和年近八十的父亲做了一个约定:请父亲写一部家史回忆录,以告诉后人自己从何而来,自己的根在哪里。她告诉我们:“现在父亲已经写了5000字,我和父亲一起期待着一本完整的家史回忆录呈现在世人眼前。”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