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风雨古桥 路上的家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5-27 *   浏览: 次

客家人是闽西地区主要聚居人种,客家人在这里传承着汉民族独特的精神、文化和习俗。闽西龙岩市是一个以客家人聚居为主的地区,辖区内七个县、市、区,除新罗区和漳平市是以闽南人习俗为多之外,其他五个县都属客家人,龙岩市280多万人中,客家人占近80%。

“万里寻踪客家路”寻踪途中,记者发现在连城罗坊乡下罗村口青岩河上,横卧着一座长81米,宽5米,高20米,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风雨桥,它的名字叫云龙桥。

5月22日,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来到连城县罗坊乡下罗村,一睹历经百年风雨的云龙桥的风姿。云龙桥东西走向六墩七孔,桥墩上部以圆木分七层纵横叠涩出挑,承架圆木铺设桥面廊屋,桥中建双层六角尖顶魁星楼,两端置牌楼,属典型的江南古建筑屋桥,桥底下层用花岗岩条石砌成四座大船形桥墩,桥面是用各色的鹅卵石铺成各式图案,桥顶有一“文昌阁”,恍若岳阳楼之形制,如巨人骑龙。“此桥建于明崇祯7年(1634年),乾隆37年(1771年)重修,它宛如卧龙蛰伏在青岩河上,又常有云雾缭绕于古桥间,把桥装饰得如腾空的蛟龙,故名‘云龙桥’。”当地客家人谢晓勇告诉记者。

风雨桥是客家地区最常见的桥,风雨桥的名字也是客家人特有的称谓。风雨桥,顾名思义就是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的。风雨桥基本上是由当地村民和一些乐善好施的客家人共同捐资修建和修缮的,它与大多建于崎岖难行山路以及人烟稀少的乡道中的风雨亭一样,是积德互助的客家文化符号的一种象征。无论是风雨桥还是风雨亭,里面都摆放着长凳,是来往行人解困散乏、避雨的休息场地。

客家人是离开中原后不断迁徙、行走在路上的人。旧时交通不便,山多路窄,客家人迁徙途中大多肩挑步行,跋山涉水、历尽艰苦,于是一些行善好义人士,慷慨解囊,建造了一座座充满人间温暖的风雨桥,桥内两边摆放着长条木凳,瓮缸里盛满了清香的茶水或山泉水,无偿地供来往行人休憩畅饮。

“我们客家先民从中原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到南方的客家地区,沿途那些曾经给他们避风遮雨的亭子,给了片刻的温暖,懂得感恩的客家人,于是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一座座风雨桥。”谢晓勇说,南迁的客家人不停在路上奔波,开始是被迫奔波,后来成为一种习惯,但是他们又无法淡化“家”的温馨记忆,于是就盖起了风雨桥和风雨亭,风雨桥就是路上的家。可以想象,烈日当空,酷暑逼人,汗流浃背,口干舌燥;或雷电交加、狂风大作、暴雨将至走投无路的时候,旅途中突然出现这么一座风雨桥,行途中的客家人该是何等的惊喜和激动,这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而今随着交通的发展,各个客家乡、客家村都通了公路,山路也渐渐无人行走了,承载文化的风雨桥和风雨亭,当年赣粤通途的作用已经削弱,它隐遁山中,在交通意义上,只为乡民服务。但它们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和理念,却早已成为客家人的一笔精神财富,永不消逝。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