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杉阳灵秀尚书第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5-24 *   浏览: 次

从中原起步,客家先民穿过熊熊战火,筚路蓝缕,来到了这片世外桃源,并以宁化县石壁镇为圆心,向四周辐射出万千子孙,闽西、赣南、粤东,以至华南、香港、台湾以及海外。

5月19日下午,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三明市客家县——泰宁。从宁化过来,一路遇到的都是客家人,接待我们的泰宁县委报道组组长童扬、泰宁县博物馆馆长连小琴和古城的居民都是客家人。我们追寻着客家先祖的足迹,一步步寻找客家人与中原千丝万缕的联系。

泰宁地处闽赣交界,闽江之源,是历次客家人南迁入闽的前缘驿站和中原主流文化流入的通道,建县已有1000多年。据县志和其他历史资料记载,泰宁古城古称“金城场”,别名杉阳,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南唐中兴元年(公元958年)建县,宋明两代为泰宁鼎盛时期,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美誉。朱熹、李纲、杨时等古圣先贤曾在此设帐收徒、著书立说;北宋时期更是科甲连第、人文鼎盛,创造了“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科举盛况,加之绕城而过的金溪河与山东曲阜泗水河同样西流的灵异,北宋哲宗皇帝于公元1086年将孔子阙里府号“泰宁”赐作县名,并延用至今。据泰宁县博物馆馆长连小琴介绍,在当地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泰宁建县时不叫泰宁,而是叫“归化”。到了北宋时期,当地的文人志士认为“归化”二字具有“感化归顺”之意,这有负兹土,于是一致要求改名。当地状元叶祖洽集合民意,上书请皇上更名。

1100多年前,泰宁开始设县建制,宋朝时为闽中之大邑,时有“民户三万余,所出赋万缗”,是福建最早开化的地区之一。两宋时期泰宁人文昌盛,出了叶祖洽、邹应龙两位状元。同期还出了三位解元,以偏地而明显于八闽。但不论是参与王安石变法的叶祖洽,还是官累40余年到副宰相的邹应龙,以及举荐袁崇焕的江日彩等,都禀持中原正统,淳质尚儒。一座古韵犹存的明城,拥有江南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明代民居古建筑群落,古街、古巷、古民居、古井、古牌坊比比皆是,尤其是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尚书第,是我国江南保存最典型、最完整、最有文物价值的明代建筑群之一。尚书第正是静静述说的历史,是一个族群活存的寓言;他们有着纯正的“中原基因”。

尚书第古建筑群位于泰宁县城中心的尚书巷,由尚书第和世德堂两组大型民居建筑组成,配套有绣楼、书馆、佛间、砻米间、仓库、厨房等辅房。这幢建筑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历史。

连小琴告诉记者,房子的主人是李春烨,曾任明末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大器晚成,46岁中进士,10年仕途连升14级,官至一品。56岁的李春烨激流勇退,以老母亲90大寿为由辞职,回到泰宁。尚书第建筑群呈长方形,进门一座十余米高的大影壁,坐西向东一字排列五个大门,前有甬道,后有花园,共有房屋120间,是按照泰宁传统的“三厅九栋”建筑格式排列的,每幢都有门厅、客厅、中厅、天井、后厅,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天井两边是檐廊和厢房,布局大同小异。

泰宁县委报道组组长童扬带我们一路参观,尚书第长长的甬道共设了五重门楼,各个门额上都嵌有石匾,从南端起分别题刻着“尚书第”、“柱国少保”、“四世一品”、“礼门”、“义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谏”等字样。各门楼都采用通天石柱和石梁、石枋支撑墙体,底部是刻有连瓣花卉的石质须弥座。门楼的建筑工艺精湛,上有砖石雕刻、斗拱花饰,匾额的枋檩柱头处也都雕刻有精巧图案。

第二幢门楼“四世一品”是最为精致的,楣额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围石柱、石梁和石枋上刻满人物、飞禽、花草,门边立着一对近2米高的抱鼓石,显得富丽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启皇帝赐封给李春烨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的荣誉。

语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谨遵圣言的李尚书,楹帖、匾题、字画多寓用意。“立修齐志,读圣贤书”、“大业惟修德,明伦在读书”、“百炼方成铁汉,三缄须学金人”,极力显扬“红杏尚书府,青莲学士家”的风范。更有李春烨晋爵少保兼太子太师并返籍奉母之时,明熹宗让大学士张瑞图代书的“孝恬”之匾,极合崇礼守仪的家风。

在院内参观,记者发现一处铺设有青石砖形状呈“人“字行,和其他地砖铺设不一致。问其原因,随行的连小琴介绍,这是府第内一处宋代建筑风格,主要有利于屋内排水。

连小琴馆长介绍说,尚书第之所以能保存这么完整,要归功于李氏的一位长者。“文革期间红卫兵要来砸门楼,得知此消息后,李氏家族有位年长者连夜发动族人,将门楼上的镂空花案及“四世一品”等字样全部用黄泥糊起来,刷上一层白浆后再写上当时流行的标语,这才避免了一场灾难。”连小琴指着墙壁说:“你们看,这些黄色的痕迹,就是当时糊泥巴留下的。”

走出尚书第,走进进士巷,巷内一位祖屋的主人得知我们是河南来的,激动地邀请我们到他的祖屋坐坐,这位老人叫梁光葆。“我们是从唐朝建中年间,从河南固始迁徙过来的客家人。我家一共有8兄弟,在这里约240户,1200余人。”梁光葆老人拿出族谱让记者看。梁先生家世代做字画装裱,祖屋内挂满了对联。祖屋厅堂内“装池世家”四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则是梁光葆的父亲梁鼎业写的族谱家联:龙标夺锦旧家声炳蔚雄文仍是殿元骏誉,虎观谈经新世第辉煌彩笔居然学士鸿图。据梁光葆介绍,他所住的祖屋是明末建造的,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在进士巷一路采访,我们充分领略到了“河南”二字的亲切与自豪。泰宁县的客家人深信他们的祖宗地是河南,记者在进士巷采访了很多人,他们都说是河南迁徙而来的客家人。“你们是河南人啊!那我们是祖宗地的一家人,我们也是河南人。”进士巷97岁老人欧阳流基一家人当天正在祈福,见到记者采访,赶快把我们邀请到家中,给我们倒茶,并极力挽留我们在家中吃晚饭。

走在尚书第古建筑群中,透过古代官居、民宅、祠堂、客厅、辅房、大庭院等建筑,依稀看到了迁徙而来的中原人古代生活的部分生活场景。

寻踪故事

山明水秀甘露寺

泰宁水际村的甘露寺始建于宋绍兴16年(公元1146年),距今有850多年历史。因其岩石上方有块钟乳石,形态像龙头,一年四季滴水,水质清甜甘冽似甘露,故名甘露寺。中间粗大的柱子支撑起整个寺庙,不用铁钉、无需片瓦,工艺精湛,巧夺天工,雕梁画栋,别具一格,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

本地村民说以前这庙很小,供奉着送子观音,香火很旺。北宋时叶祖洽的母亲特地从城里赶来求子,并许愿道:“如果生了儿子,一定重修这座寺庙,岩有多大,庙盖多大”。后来果然得子,取名叶祖洽,还高中状元。为偿还母亲的夙愿,叶状元请来天下建筑高手来此建庙。然而,由于这里地势险峻,庙一直盖不起来,连皇帝派来的建筑师也发愁。有一天,一个名叫周斫头的建筑师看见一壮汉扛着一根又粗又直的大圆木,平稳地放在抬木头用的“Y”形铁叉之间,正在树荫下休息。他顿受启发,当众宣布:“明日开工,不得有误!”弄得其他人都莫名其妙。叶家主事闻讯,忙问设计方案,周斫头便投其所好地说道:“府上状元姓叶,一木四横;这岩下窄上宽,呈倒过来的‘品’字,意为当朝一品官啊!就这样建”。叶家老少听了,无不欢喜,还提议把这柱叫“状元柱”或“如意柱”。所以,这庙的香火更旺了,人们来求子,还都爱抱一抱状元柱,以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深深的寻根情结

建于明天启年间的“江南第一民居”尚书第古建筑群,大到门楼砖墙、石梁枋,小到窗框、斗拱、菱砖,到处镌刻了人物、飞禽、花鸟卷草等高浮雕图案,刀法或圆活或豪放或简约,栩栩如生,无任何多余刀笔。与尚书第一墙之隔的是“绣衣坊”世德堂,布局合理,保存完好,古色古香,体现了明初建筑的古朴大方。它一字排列,幢幢相接,廊门相通,建筑精美绝伦、构件完整、规模宏大,可称得上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

通过采访,记者发现泰宁城中的建筑不是一般意义的古民居。当你随意走进一条老巷,随意走进一户人家,也许和客家人就会有一次亲密的接触。抬头到处是精美的宗族祠庙,家家户户的大堂上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和先祖灵位,让人回味客家人尊亲重祖和对中原祖地深深的“寻根情结”。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