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推荐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特色推荐 当前位置 :
《清明上河图》:绘画史上不朽佳作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5-07-23 *   浏览: 次





 

《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时期宫廷画师张择端所画。尽管张择端在史料中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但他的画作《清明上河图》却是国家级文物,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画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从城外到城内,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今天的我们仿佛穿越时间的长河,感受北宋东京的民生百态。

好一幅市肆风俗画

疏林薄雾中,脚夫赶着毛驴缓缓步向城门,渐渐地,虹桥上行人熙攘如织,官宦于街道骑马游走,船在水面悠悠荡开,耳边传来纤夫的号子声、商贩的吆喝声……一幅北宋东京城的市井风情画有声有色地在眼前展开。

7月21日上午,古城骄阳似火,但步入迪臣世博清明上河动态馆,却有一股清凉之意。适值暑假,在馆内,许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欣赏这幅水流、人走、灯亮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大家一边看,一边由衷地发出赞叹:太震撼了,仿佛穿越千年时空,目睹了昔日东京梦华的繁华盛景;太逼真了,仿佛听到赶路的脚夫边走边吆喝、河边的纤夫拉着船索唱起劳动号子的声音……

展开一卷画,古风扑面来。《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状况,主要是东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全图大致分为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东京郊野的春光里,疏林薄雾中掩映着茅舍、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5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

在繁忙的汴河码头,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卖祭品的“王家纸马店”也开始开门迎客。桥上行人熙熙攘攘,河上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卸货。横跨汴河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个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忙碌着。桥上的人也探出了头,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

汴河码头与城门的中间地带是繁华的街市商业区。因为多年没有战乱,酒店茶楼逐渐发展起来,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车轿骡马忙碌不停。从画面中可清楚看到,一间木工作坊的两位技工正在紧张地赶制一辆骡马车。拐弯的街道旁,一位货主租用毛驴,驮工正在把地上的货物放到驴背上,一位妇人准备租用轿子代步。再看过来,是一处不大的“劳务广场”,此处是进城的必经之路,因此商务活动频繁。一位算命大师不失机缘地在这儿盖了一间房子,找他推算寿命财运的人很多,生意非常兴隆。过溪沟小桥的脚行门前有不少劳工,有的坐着休息,有的在打瞌睡,还有的干脆躺下休息。在广场上一处,一乘轿子已起肩上轿,另一乘轿子也在待租。

“劳务广场”拐弯处是护城河大桥,生意人不失时机地在这里摆上了摊。一个摊贩摆的是藤竹编织的篮筐,这种物品轻巧坚固耐用。一个做灯笼的生意更是兴隆,这种灯笼点上灯烛后既明亮又防风,是夜间照明的好物件。一个买主买了一个正要转身离去,小贩又赶快招呼另一个买主。桥上行人如梭,桥两边的护栏旁还有不少人在向河面观看,不知是否有人在河里钓到了大鱼。城门前有一个地摊更有意思,摊主正在起身呈半蹬状,与一位骑马的人打招呼,似乎不放过向每一个行人兜售他鬼玩意儿的机会,他后面的几个人也在注意着他的生意动向,真有点像生意托儿。

城门高大宏伟,几匹骆驼缓缓向城外走去。骆驼队的队尾还慢悠悠地在城门内行进,而队首的骆驼已经在城门洞口外露出了半个身子。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商店经营的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的,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前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绢本设色,共绘了68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96头(匹),树木174株,大小船只25艘,车15辆,房屋122座,轿8顶,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为历代古画所罕见。”说起《清明上河图》,我市著名学者、文博研究员、《清明上河图》研究专家韩顺发介绍说。

早在2003年,韩顺发便在《古汴散记》一书中对《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物件、商家、建筑等进行考证。他告诉记者:“这幅以普通百姓为主角的长轴画卷,以摄像机长镜头的表达方式,生动记录了北宋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展现了北宋时期繁华的都市景象,如此宽阔的场景,如此生动的描绘,好一幅北宋东京市肆风俗画!”

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图》

在五千年灿烂的华夏文明中,不乏“大气磅礴、沉雄高古”的绝世佳作,更不乏“曹衣带水、吴带当风”的丹青妙手。但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问世之后,它就像一颗光芒夺目的明珠,备受人们青睐;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引发了后世帝王权贵的垂涎和贪婪,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图》在历史的长河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1101年, 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赵佶在卷首题五签,并加盖双龙小印(已佚)。1127 年,靖康之变后,《清明上河图》流入金人地区。1260年,元朝建立后,《清明上河图》被收入秘府,为官匠装池者以赝本偷换出宫,售予某贵官,中途又被保管人偷售给杭州陈彦廉。1351年,杨准从陈彦廉处购得,题长跋记述始末。次年,江西刘汉从杨准处获观,为之题跋,誉为“精艺绝伦”。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长洲人陆完手里。明代李日华《味水轩日记》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夫人将《清明上河图》缝入枕中,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陆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陆夫人勉强同意,但不许他带笔砚。王某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竟临摹出一幅有几分像的画来。当时专横跋扈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便花800两纹银从王某手中购得赝品,献给严嵩。在严嵩设宴欢庆时,其府上装裱匠汤臣将图上旧色用水冲掉,严嵩在众人面前大为窘迫,此后便寻机将王忬害死,临摹此画的王某也被抓去饿死狱中。实际上,陆完死后,其儿子急等钱用,便将《清明上河图》卖至昆山顾鼎臣家,后被严嵩父子强行索去。后严嵩落败,家产被籍没,《清明上河图》再入宫廷。

到了清代,《清明上河图》先由陆费墀(安徽相乡人)收藏。陆费墀是乾隆时进士,他得图后也在上面钤印题跋。后被毕沅购得。毕沅(1730~1797年),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进士。毕沅生平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他得《清明上河图》以后,与其弟毕泷(清代收藏鉴赏家)同赏,现今画上有两人印记。

毕沅死后不久,湖广人民反清。清廷认为毕沅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教匪初起失察贻误,滥用军费”,不但将毕家世职夺去,而且将其全家百口全部杀掉,家产也被抄没入宫。《清明上河图》因此被收入紫禁城迎春阁内。

清嘉庆帝对《清明上河图》珍爱有加,命人将它收录在《石渠宝笈三编》一书。此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在清宫珍藏,虽经历了1860年英法联军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两度入侵北京,洗劫宫室,均逃过劫难,未曾受损。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图》连同其他珍贵书画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仪盗出宫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张园内。1932年,溥仪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伪满洲国,于是,这幅名画又被带到长春,存在伪皇宫东院图书楼中。

1945年,解放军干部张克威通过当地干部收集到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的珍贵字画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图》。1948年,张克威调到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作。临行前,他将这十余幅卷轴交给了当时开辟东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林枫同志。

《清明上河图》经林枫之手进了东北博物馆,后来又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将”之一李作鹏曾利用权势将《清明上河图》强行从故宫博物院“借”出,据为己有。林彪倒台后,《清明上河图》重见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宫博物院。

宋本、明本和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后,声名显赫,广受青睐,仿摹者众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还有许多摹本和伪造本。有人统计,现存《清明上河图》有30多本,其中大陆藏10余本、台湾藏9本、美国藏5本、法国藏4本、英国和日本各藏1本,仅台北“故宫博物院”就藏有7本。有关各种版本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专家比较认可的几种存世版本有宋本、明本和清院本。

宋本的作者张择端,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绘画史上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幅很多,但真本毕竟只有一幅。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其他的同名画作,均为后来的摹本或伪托张择端的臆造本。

明本又称“仇英本”。仇英是明代著名画家,“吴门四家”之一。他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仇英本”也是后世众仿作鼻祖,明人笔记载,当时各种以此为蓝本的仿作层出不穷,一时间成为达官豪门相互馈赠的高档礼物,被称为“仇英仿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清明上河图全景图其实就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清院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5位画家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却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材料。同时,由于受西洋画风影响,该画作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界画桥梁、屋宇、人物皆细腻严谨,是院画中极精之作。这个版本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被称为清院本《清明上河图》。

对于这卷传世精品,后世有各种评价。《中国通史(彩图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技法娴熟,用笔细致,线条遒劲,凝重老练。反映了高度精纯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同时,因为画中所绘为当时社会实录,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评价: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北宋东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此后历代绘制的都市风俗画,无不受其影响。

画里画外谜团多

《清明上河图》在金代就已经被争相收藏,所以历代的“山寨版”不在少数。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有近200年在民间收藏,人们对这幅名作有所耳闻又难得一见,所以揣测就多了起来。

历史上对张择端创作《清明上河图》的年代以及“上河”一词曾有过一些争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从金代以来,似无异议。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不但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双龙小印,并且还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样一来,这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就更不用怀疑了,近代及当代美术史家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春景”之说。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对春景之说首先怀疑的是开封教师孔宪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所绘是秋景。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邹身城先生在中国宋史研究会上提出论文《宋代形象史料〈清明上河图〉的社会意义》,认为“清明”既非节令,亦非地名,系指政治开明。著名鉴定专家史树青先生指出:“‘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清明上河图》中的“上河”有何含义?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指“河的上游”,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是“逆水行舟”之意,也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上坟之意”,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赶集上街之意”。

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根据这段文字,由西北向东南是下水,反之是上水。因此有专家学者认为“上河”即汴河上逆水行舟之意。然而,也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根据《清明上河图》明代李东阳的题跋记载:“上河者云,盖其世俗所尚,若今之上冢然,故其如此也。”这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上河”即是“上坟”一说的重要依据。然而,还有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认为“上河”不能作为动词解释,而应作为专用名词解释,如果按名词解释“上河”应是指汴河。当时的开封城市人口近百万,口粮就靠汴河、蔡河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这两条河对于北宋东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地图上汴河居北,处上位,故称上河。

有关张择端的身世,更是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不同观点。关于张择端,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载,近千年一直都是一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的资料只有71个字的信息,这些信息就是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后面第一个题跋者、金代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

张著用行楷在《清明上河图》后面写下的这71个字的跋文,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世上唯一的记载(可称为孤证)。后世有关《清明上河图》及其作者的依据皆源于这71个字。 张著的题跋确实是最有价值的史料,也是对张择端身世最权威的记载。

从名画到名园

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可能想到过他所画的景色、人物千年后肯定会消失,但他不曾想到,近千年后,有人会按照1∶1的比例,将这幅传世画卷在开封“复制”出来。

在这样一座园子里,绿柳依依,虹桥如画。《清明上河图里》里的市井小巷、勾栏瓦肆,以及糖人、面人、葫芦烙、玻璃画、喷火、踩高跷等民间技艺、民间工艺,包括城内的各色人等都“活”了起来。身着宋装的商贩在沿街揽客,“武大郎”叫卖炊饼的声音响彻街巷;“汴河”边上,“开封府尹包拯”正在巡视漕运,迎亲的队伍向“虹桥”驶来,甚至连古韵悠悠的吆喝声都和那时一样原汁原味……

望着眼前的一座座宫殿、一间间店铺、一条条篷船,说到清明上河园从“画”到“园”的打造过程,从该园建造初始就担任总经理的周旭东感慨良多。

1998年10月28日,以张择端的千古画卷《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1∶1比例复原再现的350亩的清明上河园向中外游客张开了欢迎的臂膀。在这个园子里,活化了的历史一下子吸引了无数游客。开业当月,清明上河园的旅游收入就超过了300万元。

2005年9月,清明上河园二期上马,项目中增添了汴河大战、女子马球、水傀儡等大型宋代演艺项目,再现了马球、蹴鞠、水上秋千、斗鸡、皇家皮影、晟钟乐舞等娱乐形式,还开发了古代攀援、大宋游艺等多项游乐项目。为了活化历史,提升景区文化含量,清明上河园斥巨资打造了《大宋·东京梦华》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创编了《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东京保卫战》等大型剧目,把画卷活化,把“历史”搬进了现实。

“和开封悠久厚重的历史相比,尽管清明上河园建成时间不算很长,但其总体布局及主要景观,应该说在北宋时就设计好了,总设计师就是张择端。”周旭东说,走进清明上河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位天才画师6米高的塑像。塑像手中捧的就是为后代留下千古之谜的《清明上河图》。看过这幅长卷,再走进清明上河园,你会不断有所感悟,得到惊喜。

周旭东介绍说,按考古学推究,《清明上河图》表现的景区应是北宋东京外城东南下水门至虹桥东一带,相当于现在繁塔往东,文庄、杨正门一带,而现在的清明上河园却在当年内城的西北角。虽然清明上河园和《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地域有一定“错位”,但出于为游客考虑,同时也出于对原图神韵的把握,清明上河园这种时空交错、重组山河的布局安排既是允许的,也是合理的。

宋代的园子里就要有宋文化元素,而且宋文化元素要“活”起来。这是清明上河园开园之初就定下的办园宗旨,而且这个宗旨一直贯穿至今。

“把消失了的文明变成一处处鲜活的文化实景,让里面充满故事,像情景剧一样,让后人了解、感知。园子里叫卖的商户全都穿着古代服装,舞台上演的是根据宋文化改编的历史故事。演职人员不光在台上表演,那些招亲、科举、押送刑犯的生活化情节,都是在台下即兴表演。游客走在园子里,听到的、看到的甚至触摸到的都是那种浓郁的、扑面而来的宋代气息。”说到当时这个大胆设想,周旭东不禁加快了语速。

一个景区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其文化的唯一性。作为文化特色旅游景区,清明上河园汇集了杂耍、蹴鞠、神课及流传至今的气功、斗鸡、马球等游艺活动,从建筑设计、店铺设置、沿街叫卖到商品交易、服装道具等都反映了北宋时代的真实生活。“这个优势让清明上河园在开业时从全国众多文化主题公园里脱颖而出,并且越来越红火。”周旭东说。

宋文化让游客闻之心动、观之思凝,是清明上河园文化底蕴里最闪光的亮色。宋文化在开封具有独特、永恒的优势,开封是宋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清明上河园正是因为植根于最肥沃的宋文化土壤里,所以才能长成一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如今,无论你打开长卷《清明上河图》,还是白天走进实体清明上河园,或是夜晚亲身体验梦幻一般的清明上河园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你所能感受到的都是这祥瑞之气、生民之气、灵秀之气、梦幻之气,它们裹挟着你、簇拥着你,直到把你融化进去,去感受它的宏大、幽远、蓬勃与温暖……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