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开封古村落: 见证岭南文化 尽显客家风情
来源: 开封网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6-28 *   浏览: 次

叶氏大宗祠大门

杏花村古村落门楼

杏花村

杏花村古村落建筑

造型优美的古树

一条大气磅礴的西江,一条温婉秀丽的贺江,她们各自穿越千万重青山,在这里相遇。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交织成一幅绝美的南国画卷。

这里是岭南与中原最早相遇的地方,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悠久而灿烂的史前文明。14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里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要地,公元前111年汉武帝便在此设县,使之成为岭南地区最早的首府。随后,岭南文化在这里积淀、发祥,中原地区的语言也被南迁的客家人带到这里,与当地土著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粤语。

这里,就是位于广东省最西部的客家人聚居地——肇庆市封开县。6月13日,万里寻踪客家路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驱车400多公里从深圳赶到封开,探访了封开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杏花村、杨池古村,感受客家先民在此留下的深厚文化底蕴。

“杏花十二座”神似客家围屋

开封有个杏花营,封开有个杏花村。虽说二者之间并无关联,但听到杏花村这个名字的时候,记者不由自主地对这个古村落多了几分亲切感。

据陪同我们采访的封开县文联副主席、封开县博物馆原馆长陈楚源介绍,杏花村中目前只有伍氏一姓居住。据族谱记载,伍氏是在明弘治年间(1502年)从广东高要新桥塘边村迁过来的,随着后来伍姓人口的增加,伍姓成了村中最大的姓氏,而其他姓氏的人开始逐步搬离。慢慢地,杏花村中只有伍氏一姓。

踏入古村记者发现,杏花村内可谓古迹遍布。这里不仅有一座修建于明代中后期的砖砌城堡,还有一个两层砖木结构的书室——霭然书室;不仅有建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粮仓、碉楼,还有明代的古井、清代的花厅。除此之外,古村中还有一座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三进两院带两廊的伍氏大宗祠,整个宗祠的屋脊、挑檐均有精致的动物花草浮雕,内墙两侧也绘有彩墨花鸟书画。不仅精美至极,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而古村中最为气派、最有名气的,则是被当地人称为“杏花十二座”的建筑群。陈楚源告诉记者,“杏花十二座”是风火山墙装饰的合院式宅第,四进三横,被外面排屋包围的大型住宅建筑群落。它距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3183平方米,为目前封开发现的保存最为完好、占地面积最大的清代民居。记者参观后发现,“杏花十二座”共有17间客厅,80间住房,设南北两大门、东西两小门,高耸的山墙上绘有神兽、花鸟等图案精美的灰塑。南大门外还有一口约1000平方米弯月形的水塘,颇似客家建筑中的月池。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在从广东高要迁过来之前,伍氏祖上还在哪些地方居住过,也无法知晓伍氏究竟是不是客家人,但我们却明显感觉到“杏花十二座”的建筑风格与客家的围屋如出一辙。

杨池古村尽显客家风情

被誉为“岭南第一村”的杨池古村坐落于封开县罗董镇,整个村落被一条幽静的小河包围着。村落四面环山,林深树茂、空气清新。隐藏在山坳里的杨池古村坐北朝南,青山环抱,绿水萦绕,曲径通幽。

据陈楚源介绍,杨池古村始建于明代末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据族谱记载,该村先人叶翰彪是明末官员,因避战乱来到此地。看到周围林木葱葱、花果满坡,中间是一块盆地,盆地中间有一片像宝鸭状的高地,他心中十分高兴,便在高地上挖池塘、栽杨柳、种金莲,在此隐居下来。后来,叶氏开枝散叶,世代繁衍,杨池古村因“杨柳池塘”而得名。由于叶翰彪的祖上是客家人,叶翰彪在兴建房屋时便采用了客家围屋式的建筑风格。

步入古村采访记者发现,村子东西南北各建有四个门楼,现有古房屋60多座,采用各式的硬山顶或悬山顶建筑模式,清一色的砖木结构。整体建筑虽保留有典型的明清风格,却又继承了唐宋时期中原地区建筑的结构特征,也蕴含明显的岭南古建筑风貌。祠堂、书院、古巷、花厅、客房、仓储、磨房等中国古代民间生活必需的各种用房这里都可以找到,尤其是各种绘制精美的壁画、灰塑和木雕等古建筑装饰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走进封开杨池古村,处处可以发现遗留下来的明、清以来的神采风韵,信步村落的每条青石板路,就好像翻开了一页页历史。

古村中的钱庄、银库颇具特色。据介绍,钱庄是杨池古村里叶氏族人叶东序筹办的,叶东序时为当地富商,拥有良田700多亩。站在钱庄外远观,记者发现这个钱庄是硬山顶建筑,有两扇厚重的木门,三层砖墙,石柱担梁,固若金汤。而村中的银库要比钱庄规模更大,悬山顶结构,推笼大门非常厚实。银库中,最吸引人的是遗留下的两个大小银筛。陈楚源告诉记者,它们曾在杨池古村的历史文化生活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展现了杨池古村昔日“山村都会”的繁荣风貌,这在岭南历史上极为罕见。

而杨池古村中的叶氏大宗祠则是村落中的建筑精华。陈楚源介绍,宗祠内的木雕、灰塑以及壁画,均是岭南古建筑中非常罕见的艺术杰作。叶氏大宗祠由8根木制的顶梁柱支撑着,这8根顶梁柱均由杉木打造而成,历经风雨沧桑依然岿然不倒。广州市的文物保护专家在此实地考察时曾指出,岭南古代建筑的顶梁柱多由一块石料打磨而成,北方则使用杉木。叶氏大宗祠使用杉木说明,早在明朝时期,岭南建筑风格已经与中原文化逐渐融合。

走出遍布古迹的杨池古村,在回去的路上,记者仍在细细品味:无论是神似客家围屋的“杏花十二座”,还是处处展现客家风情的杨池古村,它们无不印证了封开这个岭南文化发祥地所蕴藏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

封开、 开封缘分颇深 

身为汴梁晚报的记者,在封开采访时,记者经常听到当地人讲述有关这两座城市的趣闻。

封开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谈细育告诉记者:“开封有个杏花营,封开有个杏花村,多么巧合!还有,在开封赫赫有名的包青天,他在任开封府尹之前曾在肇庆做过官,而肇庆市下辖的县区就包括封开!另外,就连我们在外宣传推介封开的旅游景点时,也经常会碰到不了解情况的人善意地提醒我们,‘把地名写颠倒了,应该是开封’。封开和开封虽相隔千里,但两座城市的缘分真是多得说不尽!”

寻踪故事

粤西边陲生活着不少客家人

或许您和记者一样,以前只知道咱们七朝古都开封,根本没听说过封开这个地名。到达封开之后,记者才了解到,这个将“开封”二字颠倒过来的县城,地处粤西边陲,素有“两广门户”之称,是通往珠三角及大西南的咽喉之地。封开历史悠久,人文文化底蕴丰富,历史上的广信古都曾是岭南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之要地,是岭南文化及粤语的发祥地。在这个粤西边陲还生活着不少客家人。

封开县有客家人5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当地的平凤镇、江川镇。与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样,封开的客家人至今仍保存着说客家话、住客家围屋、唱客家山歌、喝客家娘酒、吃客家菜等众多客家人特有的风俗习惯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