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世客会

地址:开封市金明区晋安路
58号市政府1号楼4楼东侧
电话:0371-23934819 
传真:0371-23965709  
邮箱:faokf@yahoo.com.cn
邮编:475004


第27届世客会 当前位置 :
万里寻踪客家路特别报道:李氏宗亲遍天下
来源: 作者: 发表时间: 2013-05-30 *   浏览: 次

在福建客家的古建筑中,值得一提的是各姓氏的宗祠。宗祠的建立始于宋朝,客家人对宗祠有着天然的感情和热爱,他们认为宗祠是海内外族人的根之所在,脐带之所系,血统之所承地。

5月26日,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龙岩市上杭县,发现宗祠在上杭遍地开花,几百座宗祠分布在城乡山村,形成了客家地区的古建奇观,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位于稔田镇官田村的李氏大宗祠。

当天上午,我们驱车前往稔田镇官田村,参观李氏大宗祠。据宗祠的管理人员李长增介绍,宗祠是祭祀、供奉李氏客家始祖李火德的,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它占地面积5600余平方米,共有大厅3栋,客厅26间,住房104间,大小计130间,属古典式祠堂;其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周围青砖砌墙,成“回”字形。

走进宗祠内,只见其正面设有五进大门,正中大门为灰青条石砌成的牌坊式门楼,牌坊上竖着一块长方形的石板,上刻有道光皇帝恩赐的“恩荣”二字,其下横梁上刻有“李氏大宗祠”五个大字,两旁石柱上刻着“丞相将军府,忠臣孝子门”的对联,门卜上则刻着“登祠思祖德,入庙念宗功”的对联。另四进大门,东西两边各二进,内厢为圆大门,外厢为耳大门,左右两厢对称,一字排开,甚为壮观。宗祠管理人员林小敏说,三堂周围墙垣用厚大火砖砌实坚固,墙基起脚用大石窖深三尺,前坪宽展,坪外有池,池上有墙。整座宗祠呈“蜘蛛结网”结构,被称为“龙真局整,水绕山环,顺局紧严,无以逾此”。

李氏大宗祠今年5月刚被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如果说古代上杭享誉中外的名人,无疑只有一个人,他就是李氏入闽始祖,也称李氏闽粤大始祖——李火德。根据史料记载,李火德来自陇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裔孙。到李火德的父亲李珠这一代时,时值客家先民大举南迁,李珠举家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石壁。由于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乱,李珠动员儿子们外迁,并写下“继先续后,根枝一处,绵远幸泽,举祖流芳”的纸条交给儿子们。李火德和哥哥李木德沿着宽阔的汀江来到上杭丰朗,“见其山川风土之胜,遂兴爰止之思”,兄弟俩遂在丰朗定居下来。不久,李木德继续外迁,李火德则开始了他的独立人生。

据不完全统计,李火德的后裔分布在我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及海外13个国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孙繁衍,瓜瓞绵绵,诗礼簪缨,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响巨大,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后裔尊称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闽粤大始祖”、“李氏入闽始祖”的同时,知名度早已享誉全世界。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为纪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孙在上杭县稔田镇官田村兴建了规模宏伟的“李氏大宗祠”——惇叙堂,熔宫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为一炉,“蜘蛛结网”形的结构象征着裔孙以祖地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后,其立即成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及收族之圣地。宗祠内,李火德神位前烛光盈盈,香烟袅袅,终年不断。“现在每年春分来上杭官田李氏大宗祠祭祖的李氏后人达上万人,但凡李氏后裔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李火德。”李长增说。

李火德现象在上杭客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首先,他和很多客家先民一样,先是在宁化石壁作短暂停留后,沿着开阔地带继续南迁,到达汀江黄金地段上杭开基繁衍;其次,上杭在这些客家先民看来,既是大本营也是中转站,他们在上杭开基后,大部分人没有再整体迁移,而是留下支系,其余一部分人则继续迁移到广东、江西、闽南各地;最后,随着这些客家先民的后裔快速繁衍播迁,他们被后代尊为客家始祖,上杭就成为了祖居地。

上杭客家地区作为客家民系的重要中转站,它一手牵起了宁化石壁的历史渊源,一手承载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重任。无论如何,我们的先人是伟大的。这些深居山村、远离中原的客家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劳,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当我们看到那些依然耸立在高楼大厦间的一座座宗祠时,我们仍旧怦然心动,为我们的祖先自豪,为我们的历史陶醉。

据调查,现在上杭县城建设路以东,也就是老城区范围内有温家祠、李家祠、张家祠、丁家祠、王家祠、唐家祠、雷家祠、廖家祠、蓝家祠、郭家祠等至少二十几个姓氏的祠堂。客家先民为了纪念开基始祖和各代太公都会在开基地建筑宗祠,这是不变的传统。“这么多祠堂聚集在一个地方,说明这里曾经鼎盛一时,是历史上客家族群的一个重要的聚居地、集散地和中转站,是上杭作为客家众多姓氏发祥地的主要标志。”李长德说,客家民系是十分注重自身的繁衍发展的,所以每到一处都强调家族内分散居住,一人发一支系,也许正是长期动荡不安的环境给了客家先民这样一个保存血缘关系的方式。

每个民系都有自己认同的“家乡”,即我们所讲的“祖居地”。每个族姓、每个支系认定了哪里的“祖居地”,实际上就是认定了属于哪一个民系。华北人的祖居地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客家人的祖居地是福建宁化石壁。所以,除了客家人建造的宗祠外,族谱也被作为认祖归宗的十分重要的方式。

在上杭县委报道组组长林斯乾的带领下,汴梁晚报特别报道组参观了上杭客家族谱馆。“族谱就像人出生时的脐带,是一个人血脉渊源的证物。”林斯乾说,上杭客家族谱馆累计已收藏闽、粤、赣客家地区客家族谱及相关文书契约、祖图等珍贵资料,共有117个姓氏、1600多部、1万余册,其中有闻名海内外的“李氏入闽始祖、台湾李氏始祖”李火德一脉家谱、“鄞江始祖”张化孙、闽粤赣台廖氏始祖廖花、闽粤赣台丘氏始祖丘三五郎一脉族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对于一个漂泊的民系来说,故乡永远在远方。客家,这支中华汉民族的特殊民系。她的先民,原是中华灿烂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的汉人。由于天灾和战乱的驱迫,他们从唐宋时期开始大量辗转南迁,他们先在闽粤赣交界地区聚居,后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只有建造的宗祠和记录下来的族谱,才能让播迁他处的客家乡亲有谱可考,从而有根可寻,有祠可拜,有墓可祭。

寻踪故事

客家木偶戏演出剧目多与开封府相关

客家木偶戏,俗称“傀儡戏”,属提线木偶戏。上杭县被称为“木偶之乡”,是客家木偶戏的发源地,如今客家木偶戏已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寸木雕得形容酷俏,装成生旦丑净,莫管它真真弄假;数条线扯得非常活泼,演出悲欢离合,看到底出出传神。”这幅贴在戏台两侧的楹联道出了客家木偶戏的艺术真谛。

客家木偶戏最初是由中原传入,与客家历史一样,它属中原汉文化的一部分。在上杭县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上杭客家木偶戏的始祖就是当年开封的包公戏。据上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华伦标介绍,上杭客家木偶戏的多出剧目都与开封府和包青天有关。“虽然很多人都没去过开封,但是对开封府的印象和感情非常深。比如,一些爷爷辈的人不识字、不懂文化,但他们都知道开封府和包青天。上杭人去河南,要去的地方也一定是开封府。”华伦标说,“看多了木偶戏,开封府已经在上杭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了。前几年我去开封,还专门去了开封府和包公祠,到了开封府就等于回老家了。”

尊祖敬宗客家人

李火德去世600多年后,其远地子孙为纪念他,纷纷慷慨解囊,耗资数万在祖地福建上杭稔田为祖先建造一座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李氏大宗祠。李火德被其裔孙誉为“李氏入闽始祖”、“闽粤大始祖”。后裔迁闽南各地,又再向闽南沿海及台湾发展,他们所共同具有的是一种强烈的祖宗崇拜意识和对祖地的认同感。

客家人素有尊师敬道、崇奉孔孟之风尚,有寻根谒祖、尊祖敬宗之族规,有馨香祷祝、信仰宗教之习俗,从而使他们产生一种回报祖地的虔诚信念,他们在祖地建庙堂,敦亲睦族。几百多年间,散落在各地的上杭客家移民后裔,依然固守着归宗敬祖的理念,回祖地寻根谒祖,共叙亲情。拳拳之心,昭昭在目。

南迁的客家人,远离祖地,在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艰苦创业,以其特有的凝聚力精神,接受各种生存条件的挑战,不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寻求新的谋生方式,追寻成功与发展的道路。稍作安定后,客家人便修族谱、建祠宇、葺祖茔、建书院,以此表达祭祖先、续血脉、光宗耀祖的归宗敬祖理念。

归宗敬祖,是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寻根、认祖意识的表现,是一种极为悠久、深厚的族类认同理念,它包括以亲缘、地缘、业缘为表现形式的血亲认同、乡土认同理念及由此形成其他各种联系的基点和枢纽。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 365备用网站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或摘编,违者必究!   豫ICP备10022899号 技术支持:铁哥们网络